□景观2001 张琰琪
每当闲暇在家的时候,我就会去把书架上的书拿出来,选上几本读。每当抚过硬壳书外皮那深深浅浅的花纹,我就会不自觉的回忆起在旧市场上与它们相遇的故事。
在我们这里的夜市里,除了清凉甜蜜的冰粉,香味十足的臭豆腐和各式各样的饰品摊子,总是会有一两个不起眼的小书摊,摊主可能是抽着烟的大爷或戴着眼镜的小青年,琳琅满目的旧书码得整整齐齐,任君选择。
这种旧书摊就成为了我来到夜市上的动力,坐在摊主给的矮板凳上,夜市的灯火阑珊早已成为了身后若有若无的背景,挑书的我就好像一位淘金工,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跳出一两本宝藏来。
我很享受这种默默坐着一本又一本挑书的感觉,像是在一个小酒馆里遇到了素不相识的人,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。我家里并没有多少新书,相比起一本本地买新书,我更愿意去淘这些旧书,去摩挲它们发黄的内页和些许斑驳的外皮,去感知和想象它们之前的经历。
这本银色的《小王子》,它以前的主人会不会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女孩子,跟着书里的小王子畅游在童话世界……这本已经有些褪色的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,它曾经的主人会不会跟随书中阿里萨和费尔米纳曲折的爱情而感慨……闲暇时,从书架抽下几本新新旧旧的书来,就着夏日蝉鸣,亦或是冬日飘雪,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,感受书上独有的气息。
每当这样的时候,就感到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只是仅仅局限于这本书上印的故事。他仿佛是一个承接,我们也不再是书的匆匆过客,而是在不同时空下联系成了一个整体。就像冯骥才老先生讲过的一样:“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,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。不仅它的内容,一切一切,都与今天相去遥远。那封面的风格,版式的内页,印刷的字体,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,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。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,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,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。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。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,只要看看、摸摸,就能感受到。 ”
就像找到了一个畅所欲言的伴,精神得到舒缓,心事有人看穿,彼此相知,无言也是安慰,互相理解,不语也是默契。
“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。”